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貨幣政策定調由“穩健”轉為“適度寬松”,債市做多熱情高漲。
進入12月,貨幣寬松預期較高,債市各期限各品種收益率快速下臺階。10年國債收益率持續突破年內低點,目前位于1.75% 附近,自年初已下行約90個bp。債券圈驚呼“職業生涯還剩幾個bp”,固收圈感慨“中高息資產難覓”,整個資產圈對“資產荒”的提法幾乎沒有異議。
在接受券商中國記者專訪時,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表示,如何在低利率環境下展業是其上任首年一直在思考的命題。
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 張鵬軍
產品業績是最能承載并檢驗一家理財公司投研韌性的指標。而張鵬軍的思考成果,一定程度上在貝萊德建信理財相關產品業績上凸顯。
以信用債打底的貝裕信用精選系列,今年以來截至三季度末的業績達標率高達98%,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67%;貝遠美元(含QDII)封閉式產品截至11月末的業績達標率高達100%;發行的目前國內唯一一只十年期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截至今年12月12日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5.9%,業績在51只養老理財試點產品中排名第一,該產品顯著特點是,含有30%的權益類資產。
中央政治局會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理財投資人和機構配置行為意味著什么?在低利率新常態下,如何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如何用更有效的考核指標約束和激勵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貝萊德建信理財對個人養老金理財的備戰情況如何,能否延續此前養老理財試點產品的強勢業績?券商中國記者現將張鵬軍的最新核心思考呈現如下。
低利率成理財展業“新常態”,理財公司要做三方面提升
券商中國記者:作為無風險資產標志性定價錨點,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今年1月初2.6%下方的位置一路向下突破至1.8%下方。隨著中央政治局會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出,理財市場會有哪些投資機會?理財公司的配置行為會發生何種變化?
張鵬軍:短期看,隨著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逐步落地實施,債券市場的利率走勢有可能出現進一步下行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固收類產品憑借其收益相對穩健、風險可控的特性,仍然會是客戶理財的理想工具。
長期看,在國內市場無風險利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堅持低風險的底線,慢慢接受和適應低利率時代的到來,接受低風險理財產品低收益的新常態;二是根據自身情況,在理財規劃中撥出一定比例的長期風險預算,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同,配置一定比例的中、高風險產品,參與權益市場,力爭獲取對應的風險收益;三是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這可以是境內的外幣產品、QDII和QDLP產品,配置了海外產品的多資產產品,也可以是各種跨境的基金或者理財產品等等。
不管是投資者做出哪一種選擇,理財機構都有機會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財產品。
首先,理財機構需要不斷提升投資能力,利用理財牌照的寬度去挖掘各類優質資產,提供更多資產配置方案,滿足不同風險承受度客戶的理財需求。這既包含了通過固收類資產打底、疊加權益彈性的“固收+”產品,也包含了多資產多策略的配置型產品,例如針對養老需求設計的混合類養老理財產品。
其次,理財公司也要提高含權產品的投資能力,提高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和交易效率,力爭為客戶創造出更多的收益。
最后,理財公司需要利用好海外市場的投資機會,靈活使用、配置各類跨境投資組合工具,爭取從全球更深的市場尋找收益,補充提升投資組合的綜合收益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服務客戶的理財需求。
不管客戶做出哪種選擇,理財機構都有機會去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因為理財公司的牌照相對其他資管機構而言,可配置的資產是最寬的,從而有機會在市場發掘更多的其他優質資產。在管理效率和交易效率提升方面,比如債券市場交易能力和產品精細化管理程度,理財公司目前仍有很多方向需要改進和提高。
券商中國記者:你剛才提到了在低利率新常態下,理財公司要提高含權產品的投資能力。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理財入權益的“堵點”一直沒有被真正打通。包括首次購買權益型R4、R5產品仍須到柜臺面簽,以及銀行理財截至目前尚未獲準在互聯網第三方平臺及券商平臺銷售等,都會將銀行理財局限在銀行這個渠道本身。對此你如何看待?
張鵬軍:你這里提到了兩個非常好的問題。一個是關于高風險理財產品的銷售方式;一個是關于普通理財產品的銷售方式。這兩個問題的背后是同一個原則:金融產品的適當性銷售,如何將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銷售給風險承受能力適配的理財客戶。
對高風險產品首次銷售要求進行面簽,是為了規范銷售行為,確保銷售人員向客戶進行完整、準確的風險揭示,確保投資者全面、準確理解產品特征和風險,從而確定投資風險適配的產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金融科技的進步和投資者的逐漸成熟,我們相信應該有更便捷的方式來實現同樣的目的。
同樣的邏輯,理財產品相比同類的基金產品,有著獨特的優勢,目前卻只能通過銀行渠道進行銷售。在產品規則、信披要求和銷售監管等前置條件趨同的情況下,將已趨成熟的互聯網和券商等第三方平臺開放給理財公司的產品,不失為助力理財公司凈值化轉型,推動大資管新規全面落地的有益嘗試;對客戶而言,在傳統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之外,又多了很多理財產品的選擇,也算是雙贏的局面。
券商中國記者:“業績比較基準”和其引申出的理財產品達標率考核,這兩年在業內引起的討論越來也多。你如何看待多家銀行理財下調業績比較基準這一現象?“產品達標率”的存在必要性是否充足?貝萊德建信理財會用哪些考核指標約束和激勵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
張鵬軍:“業績比較基準”通常是以固定數值或固定數值區間作為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依托于目前理財產品99%是固定收益和混合類,99%是R1—R3中低風險產品的大環境,被理財機構和理財客戶理解和接受的報價方式,具備其合理性。
當前市場對業績比較基準相關的一些現象的質疑,一定程度上源于理財客戶對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期望滯后于利率市場的變化,導致理財公司在利率下行周期,常常在負債端與資產端存在負利差缺口。負債成本的壓力與達標率的壓力相疊加,導致理財公司容易出現動作變形,進而加大產品的投資風險,或對業績基準的形態進行種種“創新”,這些都是我們不提倡的。
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理財產品應當回歸其本源,通過投資者教育和日常宣傳引導,降低投資者對收益的預期,同時對久期、杠桿、信用等各類風險進行嚴格約束,努力提升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理財產品的達標率,樹立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的良好口碑。
從客戶的角度,我們建議將“業績比較基準”和“產品達標率”結合在一起進行評估,可以看出理財公司的產品設計能力、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能夠根據市場環境條件,科學配置資產,設計優化產品,提出業績比較基準,并圓滿達標的理財公司無疑會贏得客戶的信任。而客戶基于信任的體驗,也會委托更多的資產給到理財公司。同時,“業績比較基準”也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應該從風險調整后收益水平的角度去判斷理財公司是否真正地發揮了專業能力,為理財客戶創造了可承受風險水平下的最好收益。
至于理財公司下調基準的現象,我們認為這背后大多是由市場環境決定的商業行為。若下調后的基準反映了市場真實收益,長期來看既為客戶提供了符合市場規律的收益,又達到了預期目標,那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完全合理的。但對于當前市場關注的達標率數據,我們認為需要考察得更加精細化,對不同風險級別以及不同產品規模要拆分論證,才能真實反映理財公司的業績達標情況。
在我們公司的文化中,忠于客戶的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客戶投入到我們理財產品的每一分錢,都代表著客戶對我們公司的一份信任。我們要以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為客戶提供值得信任的理財產品和服務。
“股東就像一個大金礦”,個人養老金理財新品已在籌備
券商中國記者:從產品貨架來看,2025年貝萊德建信理財的產品和資產大致會都如何擺布?比如加碼發行哪類產品、增配哪類資產?
張鵬軍:2025年,我們工作的目標仍舊是:一切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的理財需求,幫助他們實現財富幸福。理財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了30萬億元,最新的市場特點可以用三個99%來歸納:99%的客戶是個人,99%的產品風險級別是R1—R3中低風險,99%的理財產品是固收和混合類。這三個“99%”也表明的理財行業的主流本色。
基于這個前提和認識,公司會在2025年堅持既定的發展戰略,做強做大基本盤,做新做優特色盤。一方面,公司明年將繼續在主流(低風險R1–R2)產品領域發力,加強固收投資能力,增強在現金增強策略、固定期限固收等剛需產品領域加大產品投放力度,滿足渠道客戶的日常理財需求。
同時,公司還將繼續踐行產品創新理念,打造公司投資特色,為中國市場不斷引入貝萊德全球領先的投資策略,在個人養老投資、固收增強、多資產配置等領域推出符合中國市場和客戶多種理財需求的新產品,做出新意,創出優勢。
券商中國記者:你認為海外理財市場,尤其是股東貝萊德集團有哪些最新經驗可以引入中國市場?
張鵬軍:目前根據國內市場的客戶需求,我們注意到可以借鑒的經驗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海外非常成熟的投資策略,尤其是同一市場、同一標的,并經過海外團隊和可以充分驗證的優秀策略。我們可以采取拿來主義,做成多資產組合的工具,或增厚收益,或降低風險,為理財產品的穩健低波需求提供支持;
二是海外產品創新和設計的經驗。以養老產品為例,貝萊德集團有著超過30年的管理養老金、服務養老客戶的經驗,在養老方面的創新“iRetire”和“Life Path Paycheck”都在引領養老投資市場,許多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們借鑒;
最后是海外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應用。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讓投資產品的宣教變得更易懂,讓投資的過程變得更方便、讓各種投資產品更易得;同時,金融科技更能賦能投資研究,信號檢驗,組合構建和風險管理等,讓投資管理更智能,更科學。最終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上,能給投資者更好的投資體驗和回報。
需要學習借鑒的肯定不止這三方面。我感覺我們的股東就像一個大金礦,有著豐富的資源可以去發現引進,再結合國內市場和客戶的需求進行落地,最終服務我們的理財客戶。這也是我們明年主要的工作計劃之一。
券商中國記者:貝萊德建信理財目前是市場上唯一參與并發行個人養老理財產品的合資理財機構。養老相關產品表現如何?2025年在養老產品方面有何進一步規劃?
張鵬軍:貝萊德集團是全球養老投資的先行者和引領者。1993年, BGI在美國市場推出第一只目標日期基金(BGI 2000 Fund),開啟了目標日期基金(TDF)服務美國以401(k)計劃參與者為代表的養老金市場的時代。
2009年,貝萊德收購BGI,將旗下目標日期基金歸整合并為Life Path系列。2024年上半年,貝萊德推出Life Path Paycheck 系列養老產品,再度引領養老產品創新。截至上個季度末,在貝萊德集團管理的11.5萬億美元的客戶資產中,超過一半的資產是養老投資,直接覆蓋近4000萬美國勞動力人口,占到全美勞動力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們在養老理財產品方面的成功探索首先要感謝監管部門和建行的戰略眼光和對我們專業的信任。在全面深入了解養老金融監管導向和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我們充分借鑒了貝萊德集團在養老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建設銀行伙伴通力合作,在國內開創性地發布兩款產品。
一是2022年5月發行了首只十年期,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只十年期養老理財試點產品,截至2024年12月12日,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5.9%,業績在51只養老理財試點產品中排名第一。該產品的顯著特點是封閉期限長,因此可以在積累票息增厚“安全墊”的同時,通過長期配置更多的權益類資產,以求給投資者增厚收益。
二是2023年7月發行了首只個人養老金目標風險理財產品,截至2024年12月12日,養老份額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4.75%,凈值波動率和最大回撤都控制在2%以內,業績在同類產品的排名穩定在前10%左右。這些特征為客戶提供了良好的持有體驗,增強了客戶持續投資、長期持有的信心,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產品規模從成立之初至今已經增長了近50倍。
2025年,我們在認真總結前兩只養老理財產品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了貝萊德的國際先進投資理念和養老產品客戶的風險偏好,正在積極推進下一只個人養老金產品的上線工作。這只產品是針對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而度身定制的,非常適合風險承受能力不高但又想獲取長期權益收益的養老金理財客戶。
公司在養老理財產品中已經運用了股東貝萊德全球最具優勢的系統化主動權益投資(SAE)策略。據我們了解,該策略旗下2,110億美元的管理規模中,91%在過去三年跑贏業績基準,99%在過去十年跑贏業績基準。
責編:汪云鵬
校對:趙燕